乌克兰驻英大使扎卢日内:创新是“可持续抵抗”战略的核心支点

发布时间:2025-09-28
  2025年9月,乌克兰驻英国大使、前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在DSEI防务展期间,系统复盘了俄乌冲突的形态演变与乌军战略得失。他重申2023年发表于英国权威期刊的核心观点:乌克兰需争取时间掌握技术主导权,若缺乏本土先进技术支撑,这一目标将难以实现,因此2024年的战略防御计划亟需外部援助。
   一、从“一战式”僵局到现代“阵地陷阱”的异化
  (一)当前对抗与一战阵地战的相似性
  扎卢日内指出,当前俄乌两军的对抗模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高度相似:传统阵地战因缺乏开阔侧翼,进攻方只能通过正面强攻突破防御体系。随着火炮射速、威力及射程的持续提升,防御体系逐渐演变为多层工事与复杂障碍的组合,并呈现以下典型特征:战线沿接触线连续延伸;部队依托坚固掩体与密集障碍物部署;双方之间存在无人控制的灰色地带;防御工事不仅包含军事设施,还配备供大规模驻军长期使用的附属生活设施,如野战厕所、洗衣房、移动医院。
  这种作战形态的形成,源于当时重炮、机枪、铁丝网、地雷及早期航空兵等防御性武器对进攻方的压倒性优势。直至战争后期,突破防线问题才部分得到缓解,但扩大突破口仍极为困难,这一僵局直至二战时期快速坦克集群与突击航空兵的协同运用才被打破。
  (二)俄乌冲突“阵地陷阱”的具体表征
  扎卢日内断言,俄乌两军已实质陷入类一战时期的“阵地陷阱”。该陷阱的典型特征在2022年秋季顿巴斯方向的战斗中初现端倪。尽管与经典堑壕战存在差异(战线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但伴随缓慢、局部甚至较大规模的推进,且伤亡率极高,远非机动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模式),其核心矛盾已清晰显现。
  1.能力短板与机动战术的失效
  俄军在争夺阿特木斯克、阿夫迪夫卡等城市时采取“挤压”战术驱赶乌军防御部队,但除阿特木斯克外,乌军基本维持了战斗效能。阵地陷阱的核心特征在于:缺乏快速突破能力,导致最有效的“包围”机动战术无法实施;敌方防空系统未被彻底压制,排除了空降作战的可能性。
  2023年乌军进攻受阻的主因,是突击集群的兵力与装备严重不足,要突破防线,必须在关键地段形成决定性优势,并配置能够迅速利用突破口向敌后纵深穿插、在敌方预备队反扑或新防线形成前扩大战果的机动预备队。然而受客观因素(部分精锐突击集群被分散至其他方向;陆军新编部队战备水平不足;部分指挥官忽视轮换作战部队与针对性进攻训练的重要性)与主观因素(合作伙伴的战略视野与支援能力有限,新建部队的武器装备水平长期低下)制约,乌军未能建立上述优势,最终所有进攻方向均退化为以阵地战为主的消耗对抗。
  2.无人机主导下的战场透明化与突袭效能的消解
  俄军虽依托纵深防御阵地与多层复杂工事构建防线,但决定性变量是无人机的高效运用:作为战术侦察工具,无人机可实时定位乌军装甲部队与步兵的集结区域,引导预备队向预期打击方向机动;为导弹部队与炮兵提供精确目标指引(通过战术级无人机侦察修正火力覆盖)。
  前线无人机已实现近乎全天候的空中侦察,该能力还可能得到太空侦察、预警机雷达及电子战飞机信号侦察的补充。乌军后续亦部署同类装备,导致战线及后方任何部队的集中行动均易被侦测;叠加远程精确打击、集束弹药的广泛运用,以及预备队位置的暴露,进攻突破所需的突然性几乎被完全瓦解。
   二、阵地陷阱的危害与战争长期化风险
  阵地陷阱的危害不仅在于防线难以突破,更在于无法完成包括突入战役纵深在内的核心作战任务。21世纪初的叙利亚、伊拉克及利比亚等大规模冲突未陷入阵地僵局,主因有二:其一,主要通过远程空袭与精确制导武器(特别是海空基巡航导弹)及有限地面部队机动作战击败对手;其二,对抗双方为高科技军队(如美国及北约)与明显弱势的对手(通常是苏联模式残余部队或游击队)。
  实战经验表明,精确制导导弹消耗极快,大规模空袭受防空系统限制,2023年后冲突再度回归典型的大规模地面作战模式。由此引出一个重要规律:战争形态转向阵地战将导致冲突长期化,并对参战军队及国家整体构成系统性风险。扎卢日内的核心论断是:若不彻底改革备战与作战战略,持久的阵地战将危及战争胜利。因此,寻找突破阵地陷阱的路径,自然成为作战方获取真正胜利的关键契机。
   三、2024年以来的战场演变:俄乌在阵地陷阱中的战术博弈与困境
  (一)俄军的突破尝试与技术调整
  2024年初,当乌军高层更迭并启动大规模指挥体系重组时,俄军已全面展开突破阵地陷阱的专项研究。其学术讨论认为,俄乌冲突中最具创新性的要素是战术层面无人机的广泛运用(乌军攻击型无人机连队此时已持续作战近一年,但仍面临数量短缺;俄军此前仅将无人机视为导弹与炮兵的辅助工具)。
  至2024年春季,俄军注意到小型第一人称视角(FPV)四旋翼无人机(由操作员直接控制,可携带自制数千克级爆炸装置、120毫米口径地雷或火箭弹弹头)的普及应用,并将其视为前线不可或缺的补给运输工具。俄方认为,突破陷阱的可能路径之一是通过秘密囤积并大规模使用小型FPV无人机与巡飞弹,既用于撕开防线,亦用于杀伤纵深作战人员与装甲目标。但实践引发质疑:乌军电子战系统快速迭代升级,基本抵消了这一优势,反而倒逼俄军研发新型通信与控制系统。此过程却为乌军创造了机会——在库尔斯克方向,西方装备因受乌军电子战系统有效保护,得以实现越境突击。
然而,夏季俄军启用新型有线指令传输FPV无人机(区别于传统无线电指令模式),开启了对抗的新阶段与阵地陷阱的新难题。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步兵战术:步兵成为各类低空无人机的重点杀伤对象,战场透明度达到极致,任何战术机动均不再具备可行性。
  (二)防御模式的被动转型与“渗透”威胁的加剧
  在当前战场态势下,防御体系转向分散部署与小股部队自主作战模式。FPV无人机与炮火的联合杀伤区持续扩大(近期斯拉维扬斯克-伊久姆、斯拉维扬斯克-巴尔文科沃方向的民用交通线遇袭事件,证实精确杀伤区正不断延伸),不仅破坏后勤补给线路,更逐渐消弭“后方”的传统概念——原本距离战线40千米外的安全区,因敌方持续的火力控制已不复存在。防御形态从“积极固守阵地”(与第二梯队、预备队及火力单位协同作战)异化为“小股部队的生存挣扎”(同时承受远程侦察打击的压力与步兵小组的持续袭扰)。其结果是:连贯前线的概念趋于模糊,甚至指挥官常难以明确自身防御阵地的实际边界。
俄军由此探索出另一种突破方案:“渗透”,即通过防线间隙派遣小股部队深入乌军防御纵深(如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克拉斯诺格勒、库皮扬斯克等地的战例)。进攻方同样面临困境:因无法投入大规模兵力,俄军转而采用小股突击群对乌军防御阵地实施饱和攻击。此类攻击大多以失败告终并造成进攻方重大伤亡,但通过持续暴露乌军阵地、火力点及观察哨位置,摧毁相关设施并迫使乌军消耗弹药与医疗物资,同时不断消磨防守部队的士气与体力。最终,随着无人机切断乌军后勤补给线,乌军阵地仍将失守,导致接触线位移并对周边阵地形成连锁威胁。
  (三)俄军的消耗战战略与技术迭代压力
  俄军可能的突破路径还包括“清理”FPV无人机活动的“近空领域”。当前战场态势表明,阵地陷阱确实存在且特征显著,但俄军正稳步寻求突破:若无法投入足够人力实施“饱和攻击”与“渗透”,俄军将持续通过高损耗攻击实现乌军的物理消耗。其“消耗战”战略刻意容忍此类损失,通过维持特定伤亡水平与社会紧张状态,最终导致防守方力量“燃尽”。
   四、乌方的破局路径:以创新为核心的技术主动权争夺
  (一)首要任务:对抗战术级无人机威胁
  扎卢日内指出,乌方的首要挑战是找到对抗战术级无人机的有效手段,以保障前线及后方作战人员的生存安全。当前战场透明度极高,数千架无人机与传感器已构建起超过20千米的“杀伤区”,任何热信号、无线电信号或异常移动均会触发即时摧毁反应。长期滞留前线将直接导致死亡、重伤或心理崩溃,这是包括预备役人员在内的全体参战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更严峻的是,局势可能进一步恶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催生半自主乃至全自主的打击系统,对战场人员构成更致命的威胁。
  (二)技术替代的困境与关键问题
  理论上,应对挑战的可行方案是将人员撤离前线,以机器人系统替代作战,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但必须承认,当前无人与自主系统技术尚不足以大规模替代战场人员;此外,“饱和攻击”战术仍需少量训练有素的士兵坚守关键阵地。因此,唯一出路是尽快研发能够提升人员生存率的装备或系统。这是一项艰巨任务,不仅需要突破关键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还需彻底改革作战模式与军队结构,特别是反无人机防御体系。
  例如,传统防御功能主要聚焦于抵御炮兵、航空兵、轻武器乃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物理毁伤;但现阶段必须构建针对无人机的专项对抗体系,因为无人机已成为人员伤亡的主要来源(攻击型无人机造成的装备与人员损失占比接近80%),这使得传统战斗训练的有效性受到根本性质疑,人类的反应速度与操作精度无法与人工智能指挥的机器人系统相抗衡。
  (三)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撑体系需求
  扎卢日内2023年提出的“数字作战”构想具有重要价值:现代战场应被视为一个集成的物理-数字网络系统,无人/机器人系统通过传感器、辅助管理系统、通信基础设施及软件平台相互连接,机械系统与软件控制深度融合,实现态势感知、任务协同与实时执行。但该体系的脆弱性集中于通信网络(其稳定性是最大短板);未来自主系统(核心信息处理、态势分析与决策将主要在“本地”完成,中央控制仅在特殊或异常情况下介入)将逐步发展,有望提供更可靠的防护。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层面需重点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制定清晰的战略框架与机制,发展国防前沿技术,涵盖国家对前沿技术研发、产业转化与实战运用的全链条支持(包括科学基础、产业落地与运营管理),并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分工;
  激活软技能人才储备(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专业人才对前沿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部署、整合与维护至关重要;尽管战争加剧人才短缺,但多数此类专家已在乌军服役,可进一步释放国家科研潜力);
  破解微处理器(芯片)供应链难题(这是最复杂的挑战,关键组件的供应市场稳定性与开放性面临重大地缘政治风险,全球主要产能集中于中国、中国台湾地区及美国等有限地理区域);
  构建安全技术联盟与利用外部资源(依托现有国防技术出口渠道,构建安全合作联盟并借助未来合作伙伴的技术与科研能力);
  平衡科技隔离与科研合作(在确保对俄技术全面隔离的同时,重点依托CERN等西方科研机构的合作潜力)。
  结论:创新是可持续抵抗与最终胜利的基石
  扎卢日内强调,在这场消耗战中,国家的韧性完全取决于前线态势,而前线态势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技术发展的动态趋势(其变革方向已愈发明晰)。快速掌握核心技术、完成实践验证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将使乌方较敌方更早适应新环境并突破阵地陷阱。唯有通过军事创新,乌克兰才能弥补传统资源的劣势并对俄军造成非对称损失。但俄方同样意识到这一点并已采取应对措施。创新将引领“可持续抵抗”战略的落地,无论战争持续或敌对状态常态化,这将确保乌克兰的生存、适应与最终胜利,使战争对俄方失去战略意义。为此,乌方必须重新夺取并保持技术主导权,倒逼俄方持续适应、承受压力并强化自我保护。
(科荟智库: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