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全球海战领域十大事件-海上电子信息

发布时间:2024-02-09

  海上电子信息TOP10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易,知彼更难!

  No.1 美首次展示“舰载全景光电/红外”系统

  1月,L3哈里斯技术公司首次展示“舰载全景光电/红外”(SPEIR)系统。该系统以美海军研究署“未来海军能力”计划资助的“联合光电/红外监视与响应系统”(CESARS)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模块化开放系统架构,具有宽视场态势感知和威胁检测能力,以及高分辨率窄视场目标探测与提示能力,可用于反舰巡航导弹防御、反快艇、反无人机等任务;计划率先装备“阿利·伯克”级ⅡA型驱逐舰,作为SPY-1D(V)雷达和SPQ-9B雷达的补充,为“宙斯盾”作战系统提供被动态势感知与武器引导能力。

  No.2 美海军首次演示新型海上网关技术

  2月,美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太平洋海军信息战中心、海军研究署、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BAE系统公司联合开展了海上网络集成实验。实验中,MQ-4C无人机首次配装了新型网关系统,为模拟器模拟的F-35战斗机、E-2D预警机、“宙斯盾”驱逐舰、航母等平台成功共享了第5代传感器数据,扩大了数据共享范围,提升了部队的整体态势感知能力。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副总裁表示:“MQ-4C无人机的巡航高度、续航力和强大的通信链路,使其成为海上网关系统的理想平台”,“本次网关演示提供了一种开放、安全、弹性的解决方案,为舰队提供无缝连接,这是美海军推进分布式作战中实现‘海战体系架构’的关键一步”。

  No.3 美海军启动“开放舰船”工程,盘活舰艇数据资源


  3月,美海军“霍珀”部队启动“开放舰船”工程,通过开发“小投入,大影响”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应用,挖掘舰艇积累数据的价值。该工程是美海军水面部队探索新型软件开发与部署方式的重要举措,将通过整合舰上多种传感器和信息数据,为操作员提供决策辅助工具。海军多个项目办公室已部署“通用传感器软件堆栈”统一数据架构来支撑该工程。该工程开发的平台计划为部队收集舰艇每小时产生的太字节量级标记训练数据,将成为通用数据工程和机器学习模型的蓝本。

  No.4 美首次在航母打击群上测试“对位压制工程”相关技术

  4月,美海军在部署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岸试验场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上,测试“对位压制工程”的部分技术成果。具体测试内容并未公开,综合考虑“对位压制工程”的工作领域与重点,推测主要测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之网络”结构,旨在彻底打破传统传感器、武器等网系间的信息壁垒,利用软件定义数据的最佳传输路线,在正确时间将正确数据传输至正确地点。二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战斗管理助手”,可高效融合多源异构战术信息,构建更综合的通用作战图,提升决策效率。“对位压制工程”是美海军2020年10月启动的重大工程,旨在发展支持作战和研发环境的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架构、分析工具和方法,确保海军有人-无人舰队能在海上组网,可从空中、水面、水下等领域同步提供致命和非致命的作战效应,维持海上优势。

  No.5 美海军采购首型“无人系统联合通信架构”无线电设备

 

  4月,美国防部授予战斧机器人公司5500万美元合同,为美海军全速生产“灵活网络安全电台”(FlexCSR)。该电台由美海军与战斧机器人公司、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联合研发,是首型符合美国防部“无人系统联合通信架构”(JCAUS)的独立加密无线电台,使用嵌入式无线电模块与可互换频率模块来实现灵活的射频架构,能在多个可重新配置的频段中安全运行,无需更换硬件便可根据环境变化选择适合的频率。

  No.6 欧美“宙斯盾”作战系统能力显著提升

 

  5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新型“国际宙斯盾火控回路”(IAFCL)与纳凡蒂亚系统公司SCOMBA作战系统成功完成信息交互,首次生成“通用作战图”。“国际宙斯盾火控回路”软件代码参照“宙斯盾通用数据库”(CSL)中的代码编写,能够将SPY-7雷达模拟数据发送到SCOMBA作战系统,并接收该系统获得的相关目标跟踪信息以及回路外的目标跟踪信息。6月,美海军接收首套“星座”级护卫舰作战系统软件包。该软件围绕护卫舰的任务使命和功能需求量身打造,是“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10的子型。与此前版本相比,基线10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模式由瀑布式调整为敏捷式,强调增量式迭代开发,研发周期短、研发成本低,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二是代码实现虚拟化,可快速、灵活测试与集成;三是采用微服务与敏捷核心服务架构,强调功能趋向单一,服务单元小型化和微型化,以应对飙升的系统复杂度;四是可靠的自动化测试/再测试能力。7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爱国者”-3导弹分段增强(PAC-3 MSE)拦截弹首次成功与“宙斯盾”作战系统AN/SPY-1雷达进行通信。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PAC-3 MSE双波段射频数据链调整为三波段,增加了AN/SPY-1雷达使用的S波段。8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称已完成日本“宙斯盾”搭载舰项目第四次软件演示,验证了“宙斯盾”作战系统与SPY-7(V)1雷达的兼容性。

  No.7 美海军研发自主海上目标跟踪技术

  6月,美海军信息战系统司令部太平洋中心授予埃尔比特系统公司“信息战研究项目”(IWRP)合同,研发并演示验证自主海上目标跟踪技术。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将利用可消耗多域无人系统自主协同识别、报告可疑目标,增强对抗环境下的“分布式海上作战”能力。相关海上演示计划1年内完成。“信息战研究项目”是实施“海战体系架构”(NOA)的重要举措,目标是确保美国及其盟友的跨域信息交互能力,支撑落实“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

  No.8 美海军研发新型电子战及监视技术

  7月,美国海军研究署发布“电子战及监视技术”研发项目招标公告(N00014-23-S-BC14),为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夺取电磁频谱优势探索可行技术方案。公告披露,美海军将重点围绕以下6个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一是宽带射频信号处理加速器,开发电子战专用信号处理芯片组,显著提升多通道射频处理应用的灵敏度;二是用于监视的宽带射频操作,开发宽带、高动态范围、高线性度的模拟滤波器技术及新型同步收发技术,在中频进行滤波,防止无效信号进入模数转换器;三是频谱战应用创新,探索新型基础及应用研究概念,提升对电磁相互作用的基础认知,为未来电磁战应用奠定基础;四是相控阵的低成本替代技术,探索新型射频监视技术途径,既要具备类似相控阵天线的监视能力,又要大幅降低成本;五是动态红外波束控制的可谐调表面,探索非机械式中波红外波束控制及成像技术,提升波束指向灵活性;六是创新电子战概念,研发新型多通道、分布式接收机,将动态范围提高10dB、波束宽度增大10倍、瞬时信号带宽增大10倍,变革海军现有电子战能力。

  No.9 美麻省理工学院展示水声通信中继技术

  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展示首个超低功耗水下反向散射中继节点原理样机。该样机利用压电声学反向散射技术,采用独特的声信号反向散射阵列结构,解决了中继定向传输、信号编码和信号免遮挡等关键问题,完成包含8个反向散射单元原理样机的实验。实验中,采用该样机实现了155米水下可靠通信,理论上的可靠通信距离达千米级,功耗仅为现有有源水声通信中继节点的百万分之一。该技术为实现低功耗无源水声中继通信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随着阵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采用这一原理的中继通信距离将进一步增大,有望用于水下分布式通信。

  No.10 美海军“先进舷外电子战”系统完成关键能力测试

  12月,“先进舷外电子战”(AOEW)系统首次搭载MH-60R直升机,并在其操控下完成了电子攻击能力测试,量化了系统性能。“先进舷外电子战”系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计划装备美海军MH-60R和MR-60S舰载直升机,增强其电子侦察与攻击能力,协助水面舰应对反舰导弹威胁。该系统能够与“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9C.2+和“水面电子战改进计划”Block II完全集成,既可独立工作,也可与舰艇或其他平台协同工作,计划2024年交付首批吊舱。

 

来源:蓝海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