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船舶与海洋智库  >  国防科技工业  >  研究动态 > 正文
美《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瞄准“今夜开战”,强化国防工业应战能力
来源:郭宇娟 蓝海星智库     日期:2024-01-26    字体:【大】【中】【小】

  2023年12月22日,美总统拜登签署了总额8863亿美元的《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较2023财年上涨3.3%;同时出台多项举措全面强化国防工业应战能力。
  一、维持装备战备状态,随时准备作战
  为推动战略实施,美近年围绕印太地区的战备需求,通过《国防授权法》开展了系列布局。
  一是取消重要装备退役计划。近年,美启动多型装备退役计划,确保将有限的资金切实投入新技术研发。本法要求美军暂缓或中止退役F-15E战斗机、RQ-4无人机、F-16C/D战斗机、E-3预警机及部分舰艇,以维持美军作战能力;严禁将洲际弹道导弹数量减少至400枚以下,禁止退役W76-2核弹头和具备核打击能力的B-1B轰炸机,以保持美战略威慑能力。
  二是进一步强化印太地区兵力部署。2017年,美提出“印太战略”,加强美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本法延续了该战略思想,将“太平洋威慑计划”经费从2023财年115亿美元增至147亿美元,进一步扩大美军威慑力、防御力,全力备战高端战争。
  二、强化国防工业能力,保障装备战备需求
  美历来重视国防工业能力建设,国防部近期发布了《国防工业战略》,加紧构建现代化国防工业生态系统,建立快速、大规模、满足美军及盟友作战需求的工业能力。
  一是加强美盟国防工业合作。美将盟友工业能力视为自身国防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法出台了一系列强化美盟合作的具体措施,包括加速落实“奥库斯”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向澳投资30多亿美元建造核潜艇,并计划向其出售核潜艇,以实现武装盟友的目标。
  二是全面提升美弹药供给能力。俄乌冲突使美军火储备告急,美着眼“今夜开战”,需同时满足欧亚两大战场的弹药储备和供应。本法出台多项举措提升美弹药研制生产能力,包括要求组建联合能源转型办公室促进含能材料生产,聚焦印太冲突授权关键弹药的多年期采办,通过加大关键物资储备确保弹药交付,增加对陆军弹药工厂投资,提升国内弹药生产能力等。
  三是加强国防工业基础建设。为加强国防工业的保供能力,本法授权多个资助项目扩大船厂产能,并加大对造船厂基础设施和资本重组工作的投资,为核潜艇和“弗吉尼亚”级潜艇提供多年采购授权,建造更多包括战斗舰艇和情侦监飞机在内的力量投射装备等,构建更具弹性的国防工业生态系统,大幅提升武器装备生产能力。

  三、防范装备供应链风险,保障战时供应安全
  美近年出台诸多法律、国家战略、政府文件强调供应链安全。此次面向备战,美更是将供应链安全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一是全面切断装备供应链与中国的联系。美2018年提出大国竞争以来,其武器装备建设加速朝“去中国化”方向发展。本法明确,禁止美国防部与任何中国拥有或控制的在美运营公司签订合同,强调禁止使用联邦资金采购对美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所制造的无人机等,旨在全面切断装备供应链与中国的联系,充分保障美战时供应链安全。
  二是评估分析装备供应链风险。美高度重视对供应链安全风险的识别。本法要求,美国防部加强装备供应链管理,监控并分析美军在印太地区重要武器系统供应链存在的潜在问题,重点关注外国对美装备供应链的影响等,全力打造对抗环境下更具持久性、敏捷性的装备供应链,提升美远征作战保障能力。
  三是提高装备供应链国产化水平。2023年12月,美总统拜登召开白宫供应链韧性会议,强调通过《国防生产法》提升供应链国产化水平。本法明确,国防采办项目应主要选用美国供应商,同时针对关键采办项目的成品、材料或供应品,提出“在美制造”的强制要求,规定在2024~2028年期间,将本土制造的比例从60%提升到65%,2029年后增加到75%。
  四、推动创新技术转化,加速作战能力生成
  2023年5月,美发布《国防科技战略》,将关键新兴技术的快速、大规模转化应用作为美军“非对称作战能力”生成的关键途径。本法延续这一论调,矛头直指印太地区,加速作战能力生成。
  一是调整优化国防工业管理体制。为应对大国竞争,本法明确,国防创新小组由研究与工程副部长管理提升为国防部长直接管理,促进商业创新技术快速转化为作战能力。
  二是精简国防创新合作流程。为加快技术从原型转化为战斗力,备战高端战争,本法要求简化其他交易授权,缩减原型交付时间;允许国防部实验室转移、转化学术界和工业界技术;各军种作战部长加快技术或能力交付,应对紧急威胁;允许作战指挥官为应急行动请求紧急、快速订购授权,以防御网络、核、生物、化学或放射性攻击。
  三是加强作战与技术衔接。美正不断加强作战与技术衔接,本法瞄准新兴技术,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自主系统等创新技术的投资;谋划出台试点计划,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在国防部层面推进新兴技术融入作战能力。
  (蓝海星:郭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