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1日,美兰德公司发布《中国国防工业基础系统性优势和弱点评估》报告,提出了一套国防工业基础评估方法并将之用于中国,评估认为中国国防工业存在几大优劣势且在数个领域依赖美国及其盟友。这项评估依据《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要求、受国防部委托开展,于2021年10月完成,经安全审查后公布。本文概述了该报告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以供国内参考。
一、评估方法
首先,兰德公司根据《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关于评估中国国防工业基础的要求,设立了六个相互依存的主题领域,即经济、治理和法规、研发和创新、劳动力和技能、制造业、原材料。然后,进行文献检索,收集整理了148项外国国防工业基础评估资料,并识别出76项密切相关的评估,综合分析和利用这些评估所用方法中最有用的方面,展开对六个主题领域的评估;针对某些主题采用全球数据源,其他主题则更依赖具体国家的文献资料。最后,将上述评估方法应用于中国,主要借助第二手资料开展评估。
表1 国防工业基础评估主题
二、评估结论
(一)国防工业基础对外和对内不透明
报告称,中国国防工业基础规模大、范围广,外部人士很难审视其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甚至在某些领域,政府对国有企业和其他军工供应商也缺乏足够掌握。报告同时指出,与美国不同,在中国很难确定私营企业的性质、所有权结构、组织体系及其在国防工业基础中发挥的作用。
(二)领导管理模式存在“双刃”性
报告称,中国政府的集中管理和决策模式有利于战略的实施、发展重点的规划,以及围绕大政方针进行统筹和协调。不过,当调整发展重点、损害利益相关方时,该领导管理体制就会显现出弊端。顶层领导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国防工业基础优先事项之外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决策者重视,导致国防工业基础发展不均衡,相关问题受关注程度陷入两个极端,而将资源悉数投入某些科技领域也为国防工业带来了一定风险。中国近来对市场施以更大管控加剧了上述问题。
(三)国防工业创新体系薄弱
报告称,中国国防创新体系各部门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缺乏沟通,知识和信息无法有效传递交流。中国在人才培养、原材料和知识产权等领域仍依赖国外。
(四)国防工业制造能力强大但对外依赖严重
报告称,中国作为世界上大多数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在制造业方面对东亚和欧洲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其制造业得益于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如数控铣床、光学图像读取器等精密测量仪器的进口推动了中国自动化制造的发展。在前五大制造业进口类别中,集成电路占三类,其余两类分别为汽车、生物技术和制药。另一方面,中国也是集成电路出口大国,相比于进口,其出口的更多的是较大规格的普通集成电路。此外,中国制造业还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及法国的飞机和舰船发动机。2015-2020年,发动机是中国武器进口中占份额最大的一项。
(五)未来易受劳动力巨大波动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会减少,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东西部贫富差距将使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加复杂。受工资和工作条件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未来中国预算压力将持续增大,进而影响市场议价能力。报告指出,中国国防工业基础未来可能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据统计,由于工作和心理预期差距较大,三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会在毕业后半年内辞掉首份工作。国防工业基础中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它们往往缺乏革新变旧的能力,长期以此,将很难满足新兴劳动力日益增长的职业期望,难以留住顶尖人才。
(蓝海星:郭宇 孙兴村 穆玉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