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中,俄军将摩托车等轻型高速载具运用于突袭作战已趋于常态化。此类战术通过精准识别乌军阵地缺口实施冲锋,以单价约2000美元的摩托车为载体,在承受不明规模伤亡压力的进攻场景中,相较损失装甲单位,其经济性与灵活性更为突出。
1、俄军摩托突击组的部署
2024年春季,俄军开始使用越野车、高尔夫球车、沙滩车及摩托车等轻型突击载具。此类装备不仅承担战斗骑手输送任务,同时用于炮兵观测员、无人机操作员的战场机动,以及物资运输与装甲突击佯攻诱饵。
作战编组。突击组通常由3-5辆摩托车构成,每车配备驾驶员与射手两名作战人员。初期阶段,单次任务出动规模为5辆,后逐步提升至10辆,现阶段可能采用波浪式投入模式,如10波次×每波5辆,总计50辆。早期战术以正面强攻为主,后期发展为侧翼迂回包抄敌军步兵后方阵地的策略。关键作战环节包括突入掩体区域后实施兵力重整,通过短暂休整、态势观察后继续推进。
装备编配。依据国防部2024年5月颁布的指令,摩托装备被纳入突击单位标准配置:突击排编制为9辆摩托车、20辆沙滩车及6辆越野车;突击连对应编制为15辆摩托车、20辆沙滩车及3辆越野车;加强突击连编制为30辆摩托车、20辆沙滩车及6辆越野车。据此推算,摩步团级单位的摩托装备总量可达280台,师级单位接近900台。
战术运用。包括单/双侧翼包抄、迂回机动、佯攻牵制及正面突击。其中,侧翼包抄与迂回战术通过正面佯攻组实施密集火力压制(协同迫击炮与无人机支援),掩护侧翼/后方高速突击组的突破行动;佯攻组突入敌方防线约1千米后实施战术撤退,旨在达成迷惑敌军或试探灰色地带控制权的目的。此外,俄军指挥层依据地形特征灵活运用摩托战术,甚至探索非突击场景下的作战功能,例如以最小代价切断敌方交通线、渗透乌军后方区域建立战术据点,进而阻滞敌方前沿推进进程。
2、乌军的应对策略及对其评价
一是乌军通过无人机对摩托突击单元实施高速追击,目标被击中后,第一人称视角(FPV)设备信号随即中断。此类作战影像在近期前线战报中高频次呈现。典型案例如塞维尔斯克战例:一名俄军摩托手深入乌军防线纵深约3千米,在灌木丛中潜伏48小时后牺牲。其生前使用AK步枪击落3架自杀式无人机,展现极端环境下的作战韧性。
二是乌军采用破甲弹打击摩托步兵,辅以杀伤榴弹,而高爆弹在开阔地域的毁伤效能呈衰减趋势。典型案例显示,1.5千克级高爆弹直接命中骑乘人员躯干后,目标虽倒地并伴随短暂意识模糊,但此后仍继续执行冲锋任务。
三是乌军在前线区域布设反人员地雷,现阶段升级为使用反坦克地雷封锁乡村道路,并增设隐蔽路障、绊索及全天候观察哨。典型案例显示,在克里门斯基森林区域,俄军摩托手曾深入敌后丛林道路并保持较高机动自由度。
乌军情报部门承认,培养一名合格摩托突击手的周期为1-2个月,因此认定其为低成本、高前景的进攻手段。乌方评价称:"分析该战术后认为其具备可接受的效能。基于此,我方部分突击单位正效仿俄军装备同类载具并学习相关经验,计划于近期战斗中投入应用。但当前我方无任何旅级部队能像俄军那样配置成建制专业摩托作战单元。"乌军第10独立近卫摩托化步兵旅(驻维耶姆卡)与第59独立摩托化步兵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边境区域)的作战记录显示,俄军摩托突击战术已对其形成显著战术压力。
(科荟智库: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