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武器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对抗策略,这一理念在反无人机技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配装自动步枪的无人机、抛网型无人机、干扰系统搭载无人机等创新反制方案的涌现,本质上是基于对“防空导弹系统并非反无人机最优解”的认知。其核心动因在于,当打击目标为价值仅数百美元的无人机时,使用单价数万美元的导弹实施拦截,经济性显然失衡。俄罗斯《消息报》对此类现象展开了专项分析报道。
一、为何传统防空系统反无人机存在资源错配?
无人机技术的战场大规模应用已深刻重塑现代战争形态。当前,所有军事强国在推进军事能力建设与装备研发时,均将反无人机列为重要议题,相关探索既涵盖传统防空系统的针对性升级,亦涉及非传统创新方案的拓展。
传统反制手段是防空系统的专项改造,例如将其功能定向适配于无人机对抗。如:2025年6月底,俄罗斯技术国家公司宣布为“铠甲”防空导弹系统配套最新小型导弹;美国则聚焦地面发射装置与机载打击系统的升级,计划于2026年批量生产专用于反无人机的“间接火力防护能力改进型2”(Indirect Fire Protection Capability Inc 2)系统,其技术路径仍以雷达探测与导弹拦截等传统装备为核心。
此类方案的核心缺陷在于效费比失衡。当打击对象为价值仅数百美元的FPV无人机时,采用单价数万美元的导弹实施拦截,其经济合理性显著存疑。
基于此,俄军当前在前线反无人机作战中,已优先选用更具时效性与灵活性的FPV无人机系统。该方案的优势体现为低成本与高可及性,但局限性亦显著:面对高速目标时拦截效能受限;人工操控模式下对操作手专业技能要求严苛。此外,固定翼无人机亦可作为补充方案,进一步拓展反制手段的多样性。
二、无人机反无人机的多元技术路径
当前,无人机反制领域已形成多种技术路径,其中混合构型拦截无人机是典型代表。其一为“野猪-12锤”拦截无人机(莫斯科航空学院研发),采用四旋翼起降构型与固定翼飞行能力结合的设计,全重23千克,续航40分钟,配备12号口径自动步枪,理论上具备多次打击能力;但其作战效能高度依赖目标指示系统,需实时获取敌方无人机信息并实现自动/半自动瞄准。另一型号为“枞树”型混合构型无人机,同样融合四旋翼与固定翼设计,采用“鸭式”气动布局(水平尾翼前置),核心优势在于基于视觉识别与跟踪的自动制导系统,可自主追击并爆炸摧毁目标;理论上可以拦截四旋翼无人机、侦察型固定翼无人机及自杀式无人机,但对于高速高机动性目标,存在因速度不足无法追上的劣势。
抛网型无人机可作为对抗悬停式直升机无人机的有效制衡手段,其作用机制简洁高效,即通过网体覆盖目标并缠绕螺旋桨组件,最终导致目标失控坠落。该装备的应用限制在于需贴近目标实施悬停发射,对操控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较高要求。此外,该类无人机可通过模块化设计拓展为大型多弹种装备,单次任务即可实现对多架敌方目标的毁伤压制。“天竺葵”无人机亦可通过集成主动防御模块进行功能拓展,进一步延伸其作战应用范围。
三、拦截无人机的扩展应用与技术前沿
在攻击无人机群威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集成干扰系统或硬摧毁能力的拦截无人机已成为反无人机作战的重要发展方向。俄罗斯军工企业的研发实践已显现明确技术可行性——例如“金刚石-安泰”防空集团近期公开的搭载双枪攻击系统的拦截无人机,尽管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但其技术路径的明确化已印证相关研究的正确性。
拦截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已突破传统空域限制,向海上及地面目标领域拓展。以海军陆战队装备的FPV无人机为例,其作为反无人艇的高效手段,通过挂载反坦克手榴弹,依托高机动性与速度优势可实现对海上目标的追击摧毁;配套的全天候多光谱监控系统具备波浪穿透特性,可夜间识别微型漂浮目标,相关方案经实战检验已证明其有效性。
多国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的高速拦截器研发。德国正在研制的Tytan完全自主拦截器即为典型。其作用距离达15千米、最大时速250千米,搭载约1千克弹药,多源传感器融合智能控制系统,可同时应对四旋翼无人机、侦察设备及自杀式无人机等目标,并具备移动目标拦截能力。
四、未来展望:集群化与自适应防御系统
当前已初步验证相关系统的实战潜力:通过百架小型无人机构建的防御体系,可自动生成动态障碍网络,自动应对各类飞行目标(无论是无人机还是巡航导弹)。面对更大、更快的攻击目标时,仅需增加防御无人机数量即可提升拦截效能。此类系统若投入实战,其防御效率或将颠覆现有战争规则。
综上,反无人机领域的创新已从单一装备研发向体系化、智能化升级转型。以“无人机反制无人机”为核心模式的反无人机体系,正凭借成本优势与战术灵活性,成为未来战场的重要制胜手段。
(科荟智库: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