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澳大利亚发布《2024年国防战略》(NDS)和《2024年综合投资计划》(IIP)。两份文件显示,未来10年国防经费达7650亿澳元(约4905亿美元);到2033-2034年,年度国防经费将超1000亿澳元(约640亿美元),达到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2.4%的既定目标。其中,未来10年38%的国防经费将投向海上能力建设。
图1 “幽灵鲨”自主无人潜航器
一、水下装备
共投资760亿澳元,其中约530-630亿澳元用于建造核动力潜艇和相关基础设施。澳计划从美国采购3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并可选增购2艘;首艇计划2030年代初交付,之后美、英、澳联合研制的新型攻击型核潜艇SSN-AUKUS计划2040年代初交付。由于核潜艇交付日期较晚,澳海军计划投资40-50亿澳元,对现役6艘“柯林斯”级常规动力潜艇进行升级改装;还将建设相应基础设施,尤其考虑到美、英海军将向澳部署核潜艇。此外,澳国防部正持续和工业部门联合开展“幽灵鲨”无人潜航器项目,并选定其为澳海军提供远程自主水下能力,包括情报监视侦察和打击能力。该项目作为“先进战略能力加速器”计划的“零号任务”,将获得澳政府72亿澳元经费投入的一部分,用于研发采购海底和自主能力。
二、水面舰队
未来10年投资510-690亿澳元,最终达成26艘水面作战舰艇的规模目标(包括3艘“霍巴特”级驱逐舰、6艘“猎人”级护卫舰、11艘通用护卫舰和6艘大型可选有人无人舰),辅以6艘“阿拉弗拉”级近海巡逻舰和10艘改进型“海角”级巡逻艇,以维持澳北部航道的海上拒止能力,这与2024年2月《增强水面作战舰艇杀伤力》的目标一致。实际上,大多数舰艇平台难以短期内建成服役,且驱护舰规模很快将缩至9艘;缩小与对手能力差距的有效方法是转向现有商业解决方案,如快速集成陆地、空中和海上小型无人、智能、可消耗系统中的新技术。2025年中期,澳海军还将拥有36架MH-60R直升机。
图2 “安扎克”级护卫舰“巴拉拉特”号
三、取消联合支援舰
澳海军原计划在SEA 2200项目下采购2艘16500吨级联合支援舰,《2024年综合投资计划》将其取消。未来,将仅有2艘“供应”级补给舰为26艘水面作战舰艇提供燃油、水、弹药及物资补给;澳陆军重型登陆艇可弥补部分能力空缺,但不能完全替代。
图3 “供应”级补给舰“供应”号
四、暂不更新水雷战舰艇
目前尚无计划为现役“休恩”级扫雷舰寻求替代型号;同时,将调整SEA 1905项目,取消基于“阿拉弗拉”级近海巡逻舰开发的反水雷设计。
图4 “休恩”级扫雷舰“迪亚曼蒂纳”号
五、武器系统升级
《2024年综合投资计划》提出了部分武器系统升级细节。主要包括:①为“乔勒斯”号船坞运输舰和“霍巴特”级驱逐舰升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但不会配装“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②为“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安扎克”级和“猎人”级护卫舰、“霍巴特”级驱逐舰配装下一代NULKA电子诱饵;③为“霍巴特”级驱逐舰配装“战斧”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并对配装“猎人”级护卫舰开展可行性研究;④为“霍巴特”级驱逐舰、“安扎克”级和“猎人”级护卫舰配装“海军打击导弹”;⑤为“霍巴特”级驱逐舰和“猎人”级护卫舰配备“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9,以发射“标准”-2/6防空导弹。总体上,澳海军将投资120-150亿澳元采购海基打击导弹;还将投资6.7亿澳元,采购可在水面、水下平台和飞机上部署的多传感器水雷。
六、两栖部队
未来10年,澳陆军将继续转型为更聚焦两栖和远征作战的部队。作为两栖能力的一部分,澳陆军将建设一支近海机动大队,并投资70-100亿澳元建造18艘中型登陆艇和8艘重型登陆艇,计划2026-2037年间交付;将部署至昆士兰东南部、北部及达尔文等地。此外,还将建造多达15辆具备两栖能力的运输车,以取代老旧的LARC-V轻型两栖运输车。
(科荟智库:闫俊平 丁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