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日,美海军“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康涅狄格”号(SSN-22)在南海撞击“不明水下物体”;10月10日,美海军透漏该潜艇在关岛接受评估和初步维修。以下就该事件进行简单分析研判。
图1 “康涅狄格”号攻击型核潜艇
一、官方报道
10月7日,美海军官网发布相关声明,“10月2日下午,‘康涅狄格’号潜艇在印太地区国际水域作业时在水下撞击了一个物体。该艇状态安稳,核推进装置没有受到影响,仍在全面运行中,其他部分损伤程度正在评估中”。
同日,美海军学院新闻网报道,“康涅狄格”号正在返回第七舰队港口;国防官员透露,11名艇员因此受了轻伤,该艇自2日起在水面向关岛航行,计划10月8日到达。
10月10日,美海军官员证实,“康涅狄格”号在关岛接受评估和初步维修。其中,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损伤评估小组负责协调损伤评估和制定维修建议,并提交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和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批准;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被指定为评估和开展后续临时维修工作的海军监督机构,具体由“埃默里•兰德”号潜艇支援舰(AS-39)负责事故潜艇临时维修工作。此外,美国第七舰队负责事故潜艇指挥方面的调查,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则负责安全方面的调查。
二、潜艇基本情况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是美海军在冷战期间与苏联进行军事对抗的产物之一,受美海军“由海向陆”战略影响,加之造价高昂,该级艇总建造数量仅3艘。
“康涅狄格”号是“海狼”级2号艇,隶属于第五潜艇发展中队,母港为布雷默顿海军基地。其水下排水量9285吨,艇长107.6米,型宽12.2米,最大潜深610米,水下最大航速达39节。该级艇搭载AN/BQQ-5D型综合声纳,包含艇艏球型主/被动声纳阵、舷侧AN/BQG-5型宽孔径被动声纳阵,并搭载TB-16、TB-29被动拖曳声纳阵。武器装备方面,列装“战斧”IV对陆攻击巡航导弹、Mk 48型鱼雷,总携弹量50枚,作战武器搭载数量是美现役攻击型核潜艇之最。虽已服役超20年,但该艇仍具世界领先的水下作战能力。该艇于2021年5月27日部署至太平洋地区,曾在7月下旬和8月在日本港口停靠。
三、分析研判
1、潜艇水下碰撞事故并不罕见
海洋洋流速度、温度、深度、盐度、海底介质等外界环境对水下探测系统性能影响巨大;潜艇对水下目标的探测识别依靠声纳员经验或水下特征数据库自动比对识别,存在探测误判的情况;此外,潜艇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时主要依靠被动声纳探测,主动声纳并未开机。以上各种原因,导致潜艇水下碰撞事故层出不穷。据公开资料报道,90年代之后发生的8起美核潜艇事故全部为碰撞事故,其中2005年发生的“洛杉矶”级“旧金山”号攻击型核潜艇高速潜航触礁事故最为严重,艇外壳和声纳系统严重受损,致1人死亡,约60人受伤。
2、目前美潜艇碰撞原因尚难确定
基于事故潜艇碰撞后状态、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无其他国家发布声明的情况,仅能初步判断潜艇大概率不是高速、大面积撞击礁石或其他国家潜艇,在无更多信息支撑下,具体碰撞原因尚难判断。
3、美着力在南海构建水下优势
美海军认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系统对美国水面和空中部队构成挑战,加重了水下部队“确保联合部队介入”的责任。隐身、快速、可持久和具备毁灭打击能力的潜艇仍将在对抗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水下部队将密切与其他部队进行联合作战,利用水下部队的独特能力,实现新的联合作战能力。基于此认识,在当前“大国竞争”形势下,美积极在南海构建水下优势,除大量水下无人系统在南海投放使用外,以珍珠港为母港的潜艇有16艘(隶属第3舰队),以关岛为母港的潜艇有4艘(隶属第7舰队),美最大前沿部署舰队第7舰队明确说明其在“任何时间均有8-12艘潜艇可用”,已初步实现2019年美印太司令提出的60%左右潜艇部署在印太地区的目标。